第117节
从他写了一篇稿子投到了省报后,原本低调的药厂在省里可算是大大的出名了一把。
远在省城的工会主席尤主席似乎感受到了流量的美好,特意打电话回来表扬了苏卫清一把,并鼓励他继续加油,好好宣传药厂,尤其这个蒲地蓝,无论疗效还是应用范围都很广阔,最重要的是,这药的口味虽然苦中带甜,但好歹沾着个甜味儿,也确实是个可以宣传的点嘛。
多拉点儿订单,说不定省级药厂一跃成为国家第八大药厂也不是不可能的嘛。
“那不如在现在的这些药外面再裹一层糖衣就是了。”黎善提议道:“咱们厂里那些特别苦的药片,外面裹上糖霜,这样在嘴里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苦了。”
“可裹了糖霜,药片的药效就慢了。”
糖霜融化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且:“有些含片类的也不适合裹糖霜。”
苏卫清没有反驳黎善的话,而是说着说着直接思考了起来,他也嫌弃现在的药很苦,可病了总要吃药,也就是身在药厂才能这么奢侈,真到了外面的医疗站,药品供应不上,不少病的不严重的,都是拿止疼药硬扛的,但是现在的老百姓本来就能扛,能到医疗站的,多是病的起不来身,到了急需用药的时候。
可药厂产能就这么大,哪怕工人们日夜不休,也没办法做到及时铺货,这也造成了各个医疗站只能开红药水和止痛片,简直是恶性循环。
本身做药片程序就繁琐,若再加上一道裹糖霜的手续,那可就更耽误时间了。
“但有些格外苦的,还是可以加一道工序的。”黎善据理力争:“而且裹了糖霜,也能让销量更好。”
同样的药效之下,味道显然就成了最有竞争力的点。
再说了:“尤主席不是想要当第八大国有药厂么?咱们好歹也得努努力把销量提上去啊。”
“蒲地蓝无论是用料和工艺都比较复杂,尤其原材料,如今没有稳定的供货源,以后想要长期供应还是有些难的。”这次若不是水痘疫情,省里也不可能这样大力支持,全国范围内的收集中药材,可等疫情结束后,没有了省里的支持,就只能靠药厂自力更生了。
这倒是,生产简单,但原材料却很难。
由于这些年对中医的各种抵抗,中药出产也变得不稳定起来,全国范围内拿到药农指标的村子却很少,这年头全国老百姓都一门心思只奔粮食,可实际上,有些村子是不适合种粮食的,相反,那些地方却很适合种药材。
只可惜:“咱们省好像没有药农名额吧。”
“但咱们厂有啊。”
黎善回想着宁省的情况,宁省是平原地貌,冬天虽然冷,但至多零下一两度,一旦进了三月,温度就会达到十五度左右,气候温暖湿润,虽然有雨水,但土壤蓄水力强,不会形成涝灾,着实是个适合药材生长的好地方。
当然,这样优秀的自然条件,也昭示着这是个适合粮食生长的地方。
一年两熟,总有一次是丰收的,所以宁省的粮站其实都是满的,老百姓们手有余粮,平日里省着点吃,也足够他们吃一年的了,再加上土壤好,墙角跟上种根游藤丝瓜,挂在屋顶上都能吃上好长时间,更别说围墙圈起来的院子里,种的那些蔬菜了。
这么一想,宁省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富裕省了。
若在这样的富裕省里找一个偏僻些的村子种植中药材……那岂不是能成为药厂特供点?
“就专门种药生产蒲地蓝?”苏卫清蹙眉。
那样的话可就太浪费了。
如果要大批量的种植中药材,那肯定是要划区域建种植药场的,到时候就跟农场一样,只有一两个村子在规划范围内,日后种植药厂的供应也需要药厂来出,那对药厂来说,也算是一个重大负担了,且不说其它的,只那么多人口的口粮就是一个很大的数量。
“也可以种植一些其它的常用药,类似于茯苓,三七,桔梗,黄精之类的,一年生和多年生都要种植,咱们眼光得放长远,且还要开发其它的药物。”
光一个蒲地蓝也没办法扛起一个大药厂啊。
这么一想,黎善就想到了板蓝根。
就这么个小小的板蓝根冲剂,会在未来直接扛起一个大药厂,到了几十年后,这个药企更是蝉联好些年的药企龙头企业的位置。
而这个药厂当初发家,也不过是个镇上农机厂废旧仓库改成的小车间,拢共十几个工人而已。
“其实蒲地蓝的药效还是有些强了,咱们可以只用板蓝根,制出板蓝根冲剂,板蓝根适应力强,生长速度也快,大批量种植的话也容易,且板蓝根这种药物对肺热胃热有奇效,还清热解毒。”
苏卫清摇摇头:“不是那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