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利益
“娘西匹!谁怕谁啊!”一个声音突然响起,马功成涨红了脸站起身:“皇爷,臣愿去辽东领兵北击,北边的毛子简直欺人太甚,他做得初一我大明就做得十五,要论打仗难道还能被区区毛子给压下去不成?让臣提兵直接先灭了雅克萨的毛子,随后直接把他们赶回老家去!”
“马帅说的没错!我泱泱中华大国如何能这样被蛮夷欺凌?这颜面何在?大明又当如何面对天下?臣请皇爷下令,立即驱逐在京各国公使,封锁海关,断绝来往贸易!尤其是在南海,各国不是有什么殖民地么?以我大明海军力量足以灭其驻军夺其殖民地,给他们一个狠狠教训!”孙嘉淦是文官,可这时候神情比马功成还激动,说出来的话更为过分。
“皇爷万万不可!”刚刚回京的曾逸书连忙劝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应对实太莽撞,一旦这么做了我大明就成了众矢之的,再也无半点迂回的可能了……。”
“哼哼,我说曾大人呀,没想到你居然如此懦弱,现在都被人欺到眼皮子底下了,难道还故意装作不知?如此所为不等于掩耳盗铃之举?”孙嘉淦瞪了曾逸书一眼,毫不客气地讽刺。
曾逸书也不理会怒火冲冲的孙嘉淦,对朱怡成郑重说道:“皇爷,臣以为此事尚未到如此地步,虽有种种迹象表明各国似乎意图针对我大明,但终究各国并未对我大明撕破脸。”
朱怡成没有说话,静静看着曾逸书,让他继续往下说。
曾逸书向众人拱手道:“皇爷,诸位大人,臣是文臣,但臣也知道孙子兵法开篇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今局势虽对我大明不利,可各国终究未正式向我大明撕破脸,就算是先行出手的俄罗斯也是如此。如俄罗斯要以此向我大明开战何必遮遮掩掩?直接开打就是了。”
“那也有可能是俄罗斯为掩饰其目的故意所为呢?”何显祖开口问道。
“绝对不会!”曾逸书十分肯定道:“刚孙大人说了一句成语,曾某以为俄罗斯之所以做此掩耳盗铃之势因为理由很简单,俄罗斯一旦开战就同我大明没有回旋余地了,接下来俄罗斯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全力支持满清,并且向边境增兵交战。”
说到这,曾逸书对邓秉问道:“邓大人,您主掌通事处,对于俄罗斯在东方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吧?”
邓秉有些明白曾逸书的意思了,站起身道:“俄罗斯在东方设置东方总督府,其总督府设在漠北敖尔告,此地原本为喀尔喀活佛驻地,漠北之战后被俄罗斯所得,现为俄罗斯东方(远东)总督府。”
“俄罗斯在东方的力量并不算强,现总督府加上雅克萨的守军充其量也就不到两万人而已,除去这些部队外,漠北蒙古归顺的蒙古人组成的骑兵约在一万人左右,全部加起来也就三万多人。”
“这三万多兵力要全部抽调同我大明作战根本不可能,俄罗斯占据漠北后蒙古地方的反抗力量依旧存在,再加上俄罗斯在东方所占之地极广,各处据点、要塞也需分兵驻扎,以臣看来真正用兵充其量不过万余而已。”
说到这,邓秉转而对一直没说话的庄岩问道:“庄大人,以总参谋部得到消息,如今西域那边的俄罗斯人动用了多少兵力?”
“具体数额还不清楚,但从目前西域传回来的战报来看肯定不足万人。”庄岩想了下说道。
邓秉点点头,继续说道:“俄罗斯现在同我大明直接接壤也就是辽东以北区域,俄罗斯虽未明确对我大明出兵而是采取私下出兵,以臣看来俄罗斯并没有同我大明直接开战的想法。因为一旦开战,以我辽东兵力直接就能向北攻击俄罗斯的雅克萨地区,凭俄罗斯在雅克萨的几千人根本挡不住我军脚步。”
“此外,俄罗斯如要同我大明正式开战,手中兵力严重不足,除非从西方调兵。但目前的情报显示俄罗斯虽有向东方部分增兵和加大物资运输的迹象,却未有大举调兵的行为,由此可见俄罗斯并没有和我大明真正要打这一仗的想法。”
曾逸书等邓秉把话说完当即接过去道:“谢邓大人为我等解惑,皇爷,诸位大人,由此可见俄罗斯此举仅只是私下支援满清,意图用这种方式延缓我大明占据西域,阻碍我大明彻底消灭满清的战略。从这点来看,俄罗斯同我大明直接开战的可能性极小。”
“但也不保证没有这个可能!”孙嘉淦提醒道。
曾逸书点点头,说道:“自然,这仅是目前判断,并不能保证未来可能的变化。不过诸位大人,除去西域、蒙古发生的事,还有缅甸、新明等地的各处情况,虽说各国针对我大明的行为同步,也给我大明带来极大压力,但有一点还需注意,那就是各国都未采取正式行动!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不采取正式行动或许只是时机未到!”马功成在一旁说了句。
曾逸书表示赞同:“常言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国与国之间交往更比人与人直接复杂,何况今日局势分明各国已有联手,采取合纵之策针对我大明。”
“各国其实也清楚,如正式同我大明开战必然要承受我大明的报复,恐怕这也不是各国想看见的。换句话来说,西方各国的行为仅仅只是想遏制我大明而已,要不然也不会如此。臣以为,目前我大明虽国力强横,但也需防备同各国全面开战,一旦开战风险极大。”
“西方各国同我中华不同,他们看到的唯独就是利益二字,如今所为说白了也是利益。皇爷,臣恳请皇爷千万不要莽然开战,开战容易,收拾起来就难了。眼下什么对大明最为重要?还请皇爷三思而后行啊!”